新航道 - 用心用情用力做教育!
咨询热线:400-009-9696
投诉电话:400-097-9266
AI客服 精准解答您的学习规划问题

英国G5 VS 美国Top30,英美留学该如何选择?

2025-08-05    浏览:84     来源:新航道官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011-8885

  英美作为比较发达的两个国家,历来是学生求学海外的首选。对于留学国家的选择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关注的问题。

  下面是对两个国家的最主要特点及适合的学生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做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差异,是两国高等教育机会最显著的差别。

  英国的G5和罗素大学Russell Group(包含G5、爱丁堡大学、诺丁汉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24所大学)的首要培养目标是世界一流的学者。

  这一特点最明显地体现在这些英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教授的首要任务是学术研究。

  他们每隔6年就要面临对自己学术成就的评估,教授给本科生上的课程的内容往往也来自于自己正在从事的研究。

  因此,在英国读大学的学生很有可能在本科阶段就接触到了研究生甚至博士阶段才会学习的内容。这使得他们能在大学三年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到达可观的深度。

  相比较,美国前30大学的教育理念就更为入世。他们的目标是培养能为世界做出积极贡献的领袖。

  成为领袖,不仅需要文化常识、独立的思考能力,还需要对社会的关注、创新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等领袖的素养。

  美国的大学不在本科阶段过多地强调专业知识,学生一般在大二第二学期才选择自己的专业。第一次选择专业之后,学生如果希望再换专业也可以(除一些极其热门的专业)。

  美国大学的教育模型是”文理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学生需要在前两年广泛地接触人类文明在各个领域内的成果,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广博的涉猎可以让学生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能拥有更强的弹性、灵活性和适应力。

  校园文化

  去海外留学,除了上课和在图书馆里完成作业,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做同学也是影响留学体验的主要因素。

  从文化上来讲,英国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更贴近一些。

  例如,英国人待人接物时的礼貌、谈及自己时的谦逊、甚至饮茶的习惯,会让中国人感到很舒服。

  而美国在追求个人主义、自由选择、强调演讲和表达自我的价值观,和中国人内敛不张扬的传统相差较远。

  除了两国本地的文化,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也丰富了校园的生活。多元的学生群体,意味着很少有哪个群体占有享用资源的霸权。

  就拿在伦敦来说,这里很多大学里的学生都来自一百多个国家。例如,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学生来自169个国家。

  相比较,位于纽约市中心、在全球拥有11个学习中心(其中一个在伦敦市中心)和3所校园(纽约、上海、阿布扎比)、被认为是全美国最国际化的纽约大学的学生来自159个国家。

  认可度

  以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为基准。

  在该排名中,美国有4所大学进入Top10,共27所院校位列Top100。

  英国共有4所G5高校进入Top10,G5之一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只排在第45名。从排名上看,美国Top20属于“群雄争霸”,不光八大藤校熠熠生辉,其余12所学校也全部进入了60以内。

  英国G5表现也很亮眼,虽然LSE排名相对靠后,但是在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领域,LSE独霸全球。

  总结

  英国大学适合目标明确,很清楚自己想要学习什么专业的学生。

  这些学生可能不想花两年学和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学科,而是倾向一头扎进自己热爱的领域。

  如果目标是G5,学生需要是非常擅长考试的选手,至少是在考试时表现不会逊色于平时的学生。

  美国大学更适合需要时间来探索自己想要学习什么的学生,或者想在做出选择之前做更多考察的学生。

  美国大学适合认为学习并不是上大学的全部意义的学生。进入美国前30的大学,学术(特别是高中成绩单)依然是最重要的考察因素,但是学生也存在以品格或某一方面的特长弯道超车进入名校的可能。

  总体而言,从对学生的要求、目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学费的角度,美国前30的大学会比英国G5和罗素大学的门槛更高。当然,选择大学不是追求门槛最高的,而是考虑在哪个环境中,你能展现出属于自己的最佳状态。准备申请英国/美国的同学们注意好时间哦!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有原创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归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或商用,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第三方,转载仅为信息分享,不代表新航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原始出处,并自行承担版权责任。
2.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决策依据,用户应独立判断并承担使用风险,新航道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负责,亦不承担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
3.如涉及版权问题或内容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400-011-8885。
资料下载
手机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