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2022年5月考情回顾
5月共有7场线下托福考试,日期分别是4日(工作日场)、14日、18日(工作日场)、21日(上/下午场)、25日(工作日场)及29日。7场考试的阅读部分一共考查到了36篇文章。人文历史话题的比例有所下降,而生物、经贸、历史类话题的占比依旧很高。本月考试重现了始祖鸟、尼罗河、冰川等高频话题,大家可以作为背景补充的重点。
最近因为疫情的反复,ETS也临时取消了一些城市的考场,增加了很多工作日场的考试,大家注意随时关注考试动态,尽量提前做好考试准备。
根据本月的统计,各文章话题和数量分布如下:
一、经济贸易类6篇
1北美殖民地经济(0504)
重复20210918,话题重复20210710 北美新英格兰地区的经济发展
说的是在北美的一些殖民地,其实当地的农民的服务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但是慢慢的会有一些个体,会互相交换他们的劳动的成果,因为他们每家只做自己独特的一门产品,但是有很多需求就无法满足,因此他们会互相交换商品。然后非常核心的是,当时也没有现金这个东西出现,他们就是以物易物,因此他们会有相应的账本来记录这些交换。
然后慢慢的随着需求的增加,他们开始不仅仅跟周围的邻居来进行交换,他们也会与其他的殖民地的居民来进行交换。然后就说,到了当地到后期,有很多的粮食的需求,都是通过长距离的交换来被满足的。
然后慢慢的就出现了一些大规模做交易的一些商人,他们会到那些磨坊进行大批量的定制。他们之所以能够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能够去满足那些大型的港口对于粮食的一些需求,而这些粮食的需求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就是他们可以付现金,而当他们可以付现金的时候,这些商人就可以向那些磨坊主,来要求定制一些农产品。
然后就说这些现金的出现,还使得很多的磨坊主以及个人可以更好的进行交换,而可以而且可以更好的讨价还价
2欧洲制造业发展(0514)
欧洲原始制造业的反战:经济变好,导致食物供给和人口的增加。增加的人口又导致了更多的诸如衣服之类的物品的需求。农村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当农村的人们自给自足了以后,还跑去城市赚取给多的金钱。
慢慢城市里出现了工人,虽然能力比较低,且生产工具比较低劣,但是生产成本较低,而且女性开始投入生产工作。
接着产生了家族企业,慢慢取代传统工业,工人也变成全职工作。分工明确,大机器时代生产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从农业转行去了工业。
3英国的炼铁(0521上午)
话题重复20200927,20200906,20190303,201810.27,20160910
英国人有很发达的炼铁技术,铁可以用来制造各种各样的工具,这对工业化很有帮助。
常见的炼铁方法是:将炼铁炉倾斜,灌入铁矿石,再注入大量的空气,进行燃烧,清除杂质。然后再加入其他的金属物质,继续提炼,最后将铁水倒入模具中进行铸造。
这种炼铁方法对于原材料的要求很高,且成本高昂。渐渐的,英国人掌握了更为低廉且纯度更高的炼铁方法。新的方法有着更大的铁炉,注入更多的风量,对工人的依赖也逐渐减少,产量大大提高:每天可以生产几千吨的铁。
随着铁产量的增加,英国人可以建造更多的铁路,全国铺设了大量的铁轨,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运输效率,运输成本也得到控制;铁还可以用来建造供水和排水系统,使得这一时期英国的城市得到了更好的运转。
4美国企业的发展(0521上午)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路线(0525)
重复20211106,20201220,20200711
宋朝每年铸造大量金属货币。宋朝政府禁止民间使用金银,因为要用于货币铸造。也开始限制诸如首饰和瓷器这些珍贵物品流失海外。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产的瓷器非常受欢迎,因为制作精良,且实用性高,大小瓷器可以套在一起,方便运输,降低运输成本。
随着需求量增加,当时还出现了新的瓷器制造方法,可以减少工人,且批量化生产。但这种方法导致了新的瓷器的质量下降。
6中世纪女性就业(0529)
中世纪,由于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受到限制,很多女性都选择手工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其中,酿酒业是她们的主场。中世纪中晚期的女性,一生的使命就是负责家庭的相关事务和抚养下一代。
而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大环境又提供了一些机遇,她们从家庭中走了出来,在酿酒业等行业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这些酒都是小规模制造,主要在邻里之间售卖。
二、地质天文类7篇:
1几亿年前地球的发展(0504)
在几亿年前,整个地球的含氧量出现了一个迅速的增加,这就是使得很多动物产生了影响,因为这会促进身体内一种物质的一个合成,这会影响它的骨骼的坚硬程度以及影响骨骼的发育。当时这个地理现象的出现,很有可能是因为海水淹没了很多的土地所造成的。
当时整个地球很有可能变成了非常大的一个雪球,而且太阳的亮度降低,而且气温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这样也使得整个星球的反射会增强。这样也使得整个地球的温度会越来越低。因此当时整个地球的海洋全都结了很厚的冰,而后来又是因为火山喷发,而发射出来了足够多的热量,又使得整个地球解冻。
2冰川(0514)
科学家们发现,地球上的冰川时代并不是连续的,他们在不同冰川之间发现植物,说明这个时间段是比较温暖的。
科学家们用美国的州名来命名冰川带,比较寒冷的州来命名比较寒冷的冰川时代,反之亦然。对于冰河时代的时间确定相对较难,因为地质记录会被破坏。新的冰川时代会破坏老冰河留下的印记。
所以科学家们利用同位素来判断时间:因为寒冷的时间,较轻的同位素会慢慢消失,比较重的氧气的同位素含量就会比较高。
还有一种方法是测定海底贝壳重保留的一些放射性物质;最后发现地球冰河时代的核心因素是因为太阳能力。
3彗星(0514)
彗星沿着特点的轨道围绕太阳穿梭于太阳系;有的彗星轨道特别大,需要数万年才能绕太阳系一圈;有的彗星轨道特别小,只需要几十年就可以绕完一圈;
彗星本身并不大,但有时候会拥有特别大的彗尾,用肉眼看都比太阳都大,但实际体积要小得多;彗尾都是和太阳方向相反。
当彗星远离太阳的时候,彗尾会慢慢消失,当气体因重力消失以后,彗尾就会消失;科学家们发现彗星会因为其他行星的重力而改变自己的轨道。
有些彗星会跑到很远的地方,相当于几万倍的太阳和地球的距离。科学家们发现了几百个彗星在太阳的平面上来进行运动。
而且这些彗星也会受各大行星的重力的影响,有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路线。有些彗星有可能会特别特别远,会超过好几万倍太阳与地球的距离。
4球粒状陨石Chondrites(0514)
5更新世的气候(0514)
6 冰川效应Glacier Effects(0525)
重复20211219,20190810,20190414,20171217,20171111,20170930,20161211
上万年的积雪覆盖,再加上上万年的冰川移动是一个完整的冰川形成周期。冰川体积重量庞大,当冰川移动的时候会极大改变沿途的地容地貌。并且,因为移动的同时会导致大量是石块对沿途的植物和岩石带来伤害。
在平坦的地区,冰川的移动方向是任意的。但是在山区,冰川只会沿着山势由上向下移动,把V字型山谷变成U字型山谷。
当冰川形成的时候,会改变光照的反射率,并且改变地球对于热量的吸收率。当更多的地表被冰川覆盖的时候,反射率就会越高,地表留存的热量就越少,导致整体气温持续降低。
7 寒带气候
寒冷地区的雪地上大量的小虫子,主要种类是蚜虫和螨类小虫子,这些虫不耐低温,在-5℃~-7℃之间,将会冻死,。这些小虫子降落在雪地上,通过低温,将会全部冻死,不会给植物造成危害。这种现象是由极端气候变化造成的大气环流,将受灾地区的害虫随风迁移飘散而来,形成目前寒冷地区的自然现象。
三、动物类9篇
1爬行动物的分布(0504)
爬行动物的多样性在赤道这个地区是最高的,然后像温带和寒带就慢慢的多样性在变少。在北美这样的地方,像蜥蜴在赤道它的种类就会比较多,但是随着向北移动,它的多样性就在变少,欧洲也是一样的情况,越像北欧爬行动物的数量就越在减少。而且爬行动物的成熟期也是比较长,要好多年才能成熟以及进行繁殖。
而且多年来北欧爬行动物的多样性一直都比较低,在几万年前那个部分就已经非常的寒冷被冰川所覆盖,所以在那个地方的生物的多样性就很低。因此也就没有相应的蛇的居住。
2恐龙(0514)
重复20211023
有一种恐龙,之前,科学家认为它们有如下特点:1. 眼睛小,视觉差;2. 嗅觉能力很强,能够及时发现腐烂的肉散发的气味;3. 上肢较短,捕食能力较差;因此,该恐龙应该是腐食性的恐龙。但是后来科学家们研究发现:1. 眼睛小是从脸的比例角度来看,但是从尺寸上来看,其实还是很大的;2. 虽然移动速度相对较慢,但是比猎物还是快一点的;3. 虽然上肢较短,但并不依靠其来捕猎;
所以该恐龙应该是纯肉食性恐龙。而且该恐龙体型庞大,在与其他纯肉食性恐龙竞争的时候更有优势。而且这么大的体格,不可能是依靠腐肉来支撑其生活的。
再者,腐食性的动物,比如秃鹫,需要在动物将死的时候在其周围来来回回移动,该恐龙体格巨大,这样的移动会耗费太多能量。
3 农药发明前的病虫害防治(0514)
4 野牛的灭绝(0514)
5 Sea Otter海獭在海岸的生存情况(0518)
重复20191026
海獭(sea otter)在维持褐藻(kelp)的稳定中起到作用,但是人类会捕猎海獭获取皮毛。在美洲生活的海獭,当地海洋的水温非常低,就会产生非常大的藻类。海獭在这些藻类里面生活。水獭能适应寒冷的水,第1种方法是依靠很厚的脂肪来给自己进行保温,同时它还有毛皮隔绝水的进入。同时也因为这种毛皮质地特别好,因此使得人类对于海獭进行大量的捕捞。一度使得这种海獭几乎快绝种了。
由于水温特别的低,海獭还需要自身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的平衡,因此海獭就需要大量的进食,每天吃的东西就特别多,如果海獭饿几天的话,很快就可能死掉了。而且因为海獭吃的比较多,对于食物的供给要求就非常大。因此海獭喜欢吃的食物就也不会特别丰富。相应地,一旦海獭的数量变少了,它们的食物就会非常的丰盛。反过来有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后来因为属于海獭数量的变少,当地的人们又开始去保护海獭,在几十年之后海獭的数量就慢慢增多了。
6 恐龙考古(0521上午)
7 在欧洲发现鸟的祖先(0521上午)
话题重复20210609,20190901,20160820 Birds: Descendants of the Dinosaur 鸟类:恐龙的后代)
欧洲发现了始祖鸟的化石。这种鸟长有羽毛的翅膀,也有爪子和尾巴这些爬行动物相关的特征,足以证明鸟类是由爬行动物演化而来。始祖鸟的化石发现于一个湖泊的底部,河床上的沉积物很好的保护了化石。
始祖鸟的爪子可以用来抓住树木,这就很像今天非洲的一种鸟类,这种鸟可以用爪子来攀爬树木,而现在绝大部分的鸟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
始祖鸟拥有非常发达的肌肉,足以煽动翅膀。长有羽毛的翅膀还不足以使得始祖鸟可以翱翔天空。现代鸟类拥有的恒温系统和中空的骨架,都没有在始祖鸟身上发现。虽然始祖鸟有羽毛,但是古生物学家都知道,有些恐龙也长着羽毛,但并不能飞行。
8 Optimal foraging among primates 灵长类的觅食(0525)
重复 20211121,20191026,20190501,20180113
灵长类动物会在觅食和能量消耗上找到一个平衡。有时候觅食会有多种选择:两处觅食点相距甚远,或者非常接近,就在两棵树之间,特别方便,而且这些食物的因为季节和生长的因素,在口味上也会有所不同。
食物的多寡也会影响动物的群体数量,当食物紧缺的时候,群体数量就较少,因为不够吃,甚至产生独居现象。反过来,当食物非常丰富的时候,群体数量就很庞大。
一些雌性灵长类还会互相合作,因为靠她们自己可能无法有效同时觅食,保护领地和幼崽,所以互相合作,保持平衡,使得利益最大化。
9 Animal Bones in caves(0525)
重复20200111,20191019
科学家根据动物的骨头推断动物的生存环境的信息。这些化石可以提供关于地区植物和温度的相关信息。
在不同洞穴中发现同种的小型动物的化石,说明这些动物的移动能力较强。
四、植物类4篇:
1 Tre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in tropical rain forests(0504)
重复20190331,20170708,20170311,20151115
某个地区当中的树长的都差不多,有的时候必须要用它的果实以及花朵来进行识别。
但是在这片区域有些花有可能根本就不开。有些花的开放有可能是随时开,并不是到春天就开了。这就会非常的影响他们的授粉。而且在很茂密的森林当中,这些树有可能长得非常近,而且很暗,根本也看不见。
而且在这些区域当中的树叶有可能也是有很多的变化,比如说在树木上端的树叶有可能就会被大禹所覆盖,但是在下端的树叶有可能就会非常的干旱。这就有可能使得他们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树叶的形状。而且因为树木离的都比较近,他们还有可能会互相附着,也会影响对于这种植物的判断。
但是在温带的森林当中则是不一样,温带的森林是一个片区全都是相同的,一个物种很好的来进行判断,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区域很有可能是不同的树种交织的种在一起,因此很不好进行判断。
2北美的一种木头(0518)
在北美有一种木头,它对于生存的环境要求特别高,只有完全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很好生长,当环境不适宜的时候它再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差。
一开始一部分人会去砍伐这种木头,因为花纹特别的漂亮。然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去使用这种木头所制作的家具,有椅子有桌子。当使用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当地人就很熟悉这种木头。
这种木头想再生长就特别困难,因为生活条件要求特别高,树木特别高大,直径也特别粗,而且生长缓慢。只有当其他树木倒下之后才可能生成新的树,新的树一开始长得很快,但是后来生长就比较慢了。
这种树因为后期生长比较慢,因此它可能会有几百年的高龄,而且抗火性还比较好。一开始人们在砍伐这种树木的时候还比较有节制,还会给当地留下一些树苗,这样树木还能再成长,但是后来当砍伐越来越多时,就出现了水土流失,这种树木就不再生长了。
3 Angiosperm Revolution 被子植物的变革(0518)
重复20201017,20180630,20171217,20160821
因果分析被子植物(angiosperm)为什么能够取代先前存在的无花植物和裸子植物,主要在于两大变革:一是繁殖变革,二是快速的自我恢复能力变革。
被子植物是在某一个纪出现的,以及这样传播种子的好处(比起靠风传播)。被子植物花期短,但种子在来年就可以发芽;像针叶树(conifer)这样的植物,必须要熬过冬天,做一棵多年生植物,因为种子存活率不大。
4 短叶松抗火(0529)
重复20211106,20210515
加拿大短叶松(Jack Pine)有很强的抗火性。它有如下的几个特点:枯死的树枝会很快掉落地面,这样就不会给火势提供一个向上的阶梯,这样的话,火很快就能熄灭,不会伤害到树本身。其次,短叶松的水分含量不高,树干外面包裹着一层几乎不含树脂的粗皮。这层厚厚的树皮很难被烧透,大火只能把它的表皮烤煳,而里面的组织却不会被破坏。
澳洲也有这样一种有防火性质的松树,大火烧毁其他树木的时候,这种树会很快再生。并且繁殖特别快,在4~5岁的时候就会结果。这个松果的壳很硬,很多年后仍然能发芽,而且要有很高的热量,才能把松果给烧的裂开。有一种松鼠,特别喜欢吃这种松果。
五、文化艺术类5篇
1 中国艺术的要素Essentials of Chinese Art(0504)
重复20200105,2019年3次,2018年2次
中国艺术的文化精英通常是男性。通常这会忽略掉一些女性的文化活动和价值观和宗教特征。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其实一直与其他的文化有交流。
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当中比较独特的一个,人们在死之前知道中国文化,都是因为他的手工艺品。对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人来说,中国就是丝绸之路。在现代欧洲的早期,中国这一个词,作为桌面瓷器的发源地国家,被人们用来指代瓷器餐具。实际上很多手工艺品的中国的产品和技术的熟练性,很长时间内都是全世界最强的。
中国的丝绸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奢侈品。中国的漆器,青铜器,书本和图画的木头印刷术都是大规模制造的以技术铸成的产品当中有很长历史的。他们不仅仅是文化上的装饰品,这样的一些手工业,主要有经济和社会的(力量)作用。
因此对于这些在中国产品的背景之下(范围内)的这些名词,手工,艺术品,手工丝绸手工产品的使用,主要指的是那些,有高完成度的技术和组织的主要的传统产品,并且也没有因为与现代西方的高雅艺术和手工制品的区别。
从古人的角度来说,一些仪式的表演,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并且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源于此,这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在祖先崇拜直接相关联的艺术品当中,是坟墓建筑和纪念性雕刻的历史遗迹,同时也包含很多仪式和墓穴物品:比如说青铜祭品,会伴随着一些坟墓的实质的家具和瓷器的雕刻,金属、漆器、玉器。
2萨满教图腾(0514)
3 新奥尔良的爵士乐(0525)
重复20211106
新奥尔良的娱乐产业:该城市位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河尽头,是一个典型的港口城市,有着非常大的娱乐区,有很多企业商人在这里消费。
当地的一些黑人聚集,用很多即兴的方式表演,提供娱乐。当时美国实施禁酒令,所以娱乐场所只能提高音乐来供人消遣。
4 古代工具(0529)
考古学家研究古代石器如何用来切割肉,并且通过石器上的使用痕迹来推测当时的生产制造和打猎。
古代人类很早就会使用石器,后来慢慢学会了烧制陶器。一开始烧纸的陶器质量很差,因为都是晒干的,后来慢慢学会了用炉子来烘干。
5古代墙(0529)
重复20211220
考古学家们发现一个古老文明的外墙质量很高。当时的人用晒干的土坯来建造墙体,后来用炉子烘干这些砖块,所以这个文明建造的外墙拥有很高的强度。
这个文明有专门的制造工具,对用来烧制的土坯,模具,以及烧制的温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在考古发现的一个城市中的建筑物发现了这种外墙,并且还有被用颜料绘制过的痕迹。此外,史料叶记载了当时的人们烧制土砖的过程。
六、人文历史类5篇
1 18世纪欧洲人口革命(0504)
《真题147》篇第145篇
2 Inca Highland Adaptations 印加高地适应性(0518)
重复20191201,20180512,20171028,20170715
生活在高地(highland)上的印加人主要依赖农业,高地有充足的降雨但也有自然灾害。
为预防这些灾害,印加人有两种办法:一是根据海拔的不同种植多种农作物以抵抗不同的自然灾害,即便发生了自然灾害,也不至于全部歉收,这保证了丰收。印加人还会结合放牧;二是发明了一种保存多余农作物的方法,可以保存土豆之类的。因为当地土层较薄、生长季较短,所以印加人通过保存食物并且平均分配每年的粮食,来保障粮食安全。
缺少某些东西的时候不会进行贸易而是派一些人去远的地方建立殖民地(colony),种植只有低海拔可以种植的庄稼,把需要的东西带回来,并且殖民者保持了自己在国内的权利和地位。
3 灌溉系统(0521上午)
4 古埃及的尼罗河与农业(0525)
话题重复20220306,20200105,20201024,20190824,20190413,20180909 Nile Floods 尼罗河洪水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哺育了古埃及人民,为古埃及的农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但同时古埃及人民也受到尼罗河的威胁,尼罗河水位的高低不是人类能够控制的,当水位高于或低于标准水位时,古埃及就会发生干旱或者洪涝,导致古埃及农业欠收或者绝收。
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尼罗河附近的定居点就出现了陶器,说明当时雨水充沛可以支撑沙漠地区出现农业部落。
5 阿尔卑斯山气候与耕种(0529)
阿尔卑斯的南坡和北坡,拥有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以至于耕种上的差异也很大。北坡的气候较为潮湿,且土地比较肥沃,开垦以后可以作为长期的种植地区。南坡,气候比较舒适但是土地较为贫瘠,只能种一些对土地要求不高的植物。欧洲农业的繁荣是因为后来出现了一种农具,并且发明了磨坊,使得欧洲人可以在家加工食物,并发展出其他的制造业。欧洲人很快发现,南坡的土地可以留着不耕作,有利于保存更多的土壤养分。
7、词汇题
features = aspects 特征
unrivaled = unequaled 无与伦比的
merely = only 仅仅
verging = bordering 濒临
conspicuous = easily noticed 显眼的
endure = withstand 忍受
surplus = extra 剩余的,额外的
task = job 任务
self-sufficient = independent 自给自足的
constant = occurring periodically 连续的
exploited = used 利用
retained = kept 保持
diverse = varied 不同的
compensated = made up for 弥补
refuge = protected 保护
critically = dangerously 危急地
in response to = as a result of 对…的回应
depositing = putting 放置
sculpt = shape 雕刻
drastic = very significant 急剧的
第二部分 阅读素材补充之中国文化
- 相似文章推荐
TPO10 Chinese Pottery
TPO48 Chinese Population Growth
TPO62 The Use of Jade and Bronze in China
TPO70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ynasties
TPO71 The Productivity of Wet Rice Farming
- 中国文化
“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古指中原或中原王朝,当代指中国国家),源于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其流传年代久远,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大概同时期产生。流传地域广至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影响层面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华夏文化圈”与“汉文化圈”。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黄河与长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1)陶瓷Pottery and China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省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2)兵马俑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在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陶文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官”字的,简称作官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省称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二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3)丝绸silk
中国丝绸传播国外有二千几百年的历史。据希腊史学家记载,至迟在公元前4世纪已有中国丝输往欧洲;欧洲考古发现的带有丝的织物还更早。汉建元三年(前 138)张骞通西域前,已有西亚商人来中国贩运丝绸,后来这条横贯亚欧的商路即被称为“丝绸之路”。海上与日本、朝鲜、越南的交通在春秋战国时即已开始,迄秦汉与南海诸国都有丝绸贸易。秦时江浙一带有人东渡日本传授丝绸技艺,西汉时织罗的技术又经朝鲜传入日本,三国时日本访华专使带回大批丝绸,南北朝时凸版印花术传入日本。
唐代,日本各次遣唐使携带回国的丝绸更多。日本正仓院、法隆寺等处至今保存着大量唐代中国丝绸珍品。隋唐时中国优良蚕种传往波斯、阿拉伯和拜占庭。同时镂空版印花术和用楝木灰作媒染剂的染色术传入日本。中国工匠还去今伊拉克等地传授丝织技术,以后中国脚踏织机就传往欧洲。宋代,随着造船和航海术的发展,海上交通发达,日本访华人员回国在博多地区生产仿中国的丝绸,一时“博多织”闻名于全日本。元代海外贸易颇盛,中国凸版和镂空版印花术传到欧洲。
明清两代,丝绸都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物品。明郑和七下西洋,中外丝绸商品和技艺交流更多。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先后派船来中国通商,西班牙船运走丝绸尤多。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相继派船来中国。1785年以后,丝的贸易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垄断。同时,美国也有商船来华。直到清末,中国丝绸出口始终不衰,1800~1804年平均每年约1100担,1909~1911年平均达80424担。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法国、日本的丝业开始兴盛,中国传统丝绸遭到激烈竞争。
4)活字印刷术movable type
中国是印刷技术的发明地,很多国家的印刷技术或是由中国传入,或是由于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日本是在中国之后最早发展印刷技术的国家,公元8世纪日本就可以用雕版印佛经了。朝鲜的雕版印刷技术也是由中国传入的,高丽穆宗时(998~1009年)就开始印制经书。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经中亚传到波斯,大约14世纪由波斯传到埃及。波斯实际上成了中国印刷技术西传的中转站,14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用木版雕印的纸牌、圣象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中国的木活字技术大约14世纪传入朝鲜、日本。朝鲜人民在木活字的基础上创制了铜活字。
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由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兹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根据他从葡萄酒压榨机改进的机器设计,古登堡开发了使用凸起的活字,从一开始就使用油性墨。
印刷技术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马克思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称为“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