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校区

报名咨询热线:400-779-6688

集团客服热线:400-097-9266

首页 雅思 托福 SAT 考研 A-level 网站专题 视频荟萃 教师团队 关于我们

首页 > 新航道头条 > 牛津大学戏剧大咖、原上海外语频道知名主持人……他眼中的中国故事与全球化

牛津大学戏剧大咖、原上海外语频道知名主持人……他眼中的中国故事与全球化

2019-10-11 16:08     作者 :    

阅读量:

1.jpg

(本文选自《洞见:培养你的全球胜任力》,世界知识出版社)


  斯明诚(David Symington)

  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中国故事项目事业部副总经理。英国人,博雅教育导师,戏剧表演导师,电视媒体人,原上海外语频道知名主持人;牛津大学古典学学士、硕士,复旦大学中国哲学硕士;致力于博雅教育实践,在戏剧表演、西方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斯明诚自小热爱戏剧,17岁就通过了伦敦圣三一学院戏剧考级最8级的考试,18岁获得表演执业证。怀着对戏剧表演的热爱,在中国辅导了很多学生通过圣三一学院的戏剧考级。


2.jpg

斯明诚(David Symington)


  提到“中国故事”,这样一张“面孔”不可或缺。

  他叫斯明诚(David Symington) ,1米9的高个儿、蓝眼睛、娴熟自如的外语、光芒闪闪的学历,走在人群中,常有一种“自带流量”的效果。他是英国人,但他娶了一个中国妻子,他对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和礼仪的熟悉,超过了很多中国人,这也是斯明诚老师相当“吸引眼球”的原因。

  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往往不是那些提前做好计划的;带来意义和价值的,有时反倒是那些 “偶然”事件。对斯明诚而言,加入新航道“用英语讲中国故事”项目也不例外。在某种意义上讲,他的生活日常就是为“中国故事”做准备,但加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项目仍可以说是“喜从天降”。这个项目所致力于实现的目标正是斯明诚最关心的问题:如何给下一代提供人文教育,如何促进更深层次国际文化交流以及如何通过文化教育改善以及解决中西文化共同面临的现代社会问题?

  斯明诚加入新航道的时间不长,却也开始落地“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戏剧和朗诵课程,和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年轻学生们一起感受故事的魅力,和这个充满激情的团队并肩为梦想而战。在谈及体会和感受时,斯明诚表示想先谈谈自己近几年所关心的一些教育问题,以及对“用英语讲中国故事”项目的展望。以下为斯明诚老师的文章。

  我们生活在有史以来最“全球化”的一个时代。这听上去像是种陈词滥调,但我们究竟在哪些方面“全球化”依旧值得深入探讨。它主要体现在金融、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现在,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跟其它国家都有着密切联系,各国间经济上的依赖性也与日俱增。高科技领域就更不用提了——电脑、软件和高科设备基本都是全球用户共享;在中国、印度、美国、欧洲,甚至全世界范围,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钻研,为高科技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那么,文化是否也已经实现了全球化?我认为不是。纵观世界,在人潮如织的美食街上,我们能品尝到属于不同文化的菜系;在色彩斑斓的美术馆里,我们能欣赏到来自全球各地画家们的作品;在余音缭绕的音乐大厅里,我们能沉浸在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里……但是,这些实际上还只是比较浅层的文化事物,现代社会最欠缺的就是不失深度且充满丰富性的人文教育。


3.jpg

斯明诚老师和上海东方卫视女主播秦忆共同主持电视节目


4.jpg

斯明诚老师主持电视节目


  撇开对异国文化的学习不谈,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文化的文学、历史、思想史都知之甚少,他们没有受到系统性的教育。所以我们不能只看一些表面现象就自豪地认为我们已进入文化全球化时代,毕竟吃外国菜、看其他国家的绘画、被动地听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都比较容易。挖掘自己文化的思想价值,理解自身文化的道德理念,追溯传统美学形成的历史并不容易,要真正了解其它国家、其他文化的思想就更难。

  广义上讲,20世纪的教育主要专注于那些有普遍性的学科,如科学、数学、专业技术等。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中国,以系统化引导学生阅读民族文化的文学、哲学等经典作品为代表的传统人文教育往往被忽略或轻视。

  我一直主张中小学生要先透彻了解自己文化才能对其它文化有深刻认识。人的成长往往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因此自身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态度、假设、偏见和思想倾向都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影响。没有研究过自己文化的人,是无法了解本民族文化价值和假设的来源以及这些价值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学生只有在对自己文化进行深层次探寻,了解本国文化的思想史,熟悉诗歌、小说、美术、音乐等传统艺术所表达的核心文化价值后,才能构建起认知的框架,找到立场与角度去了解其它国家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传统。通过深入不同文化的异同,学生还能有效分辨文化价值的普遍性及其特质。总而言之,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为学生自信走向世界舞台,跟全世界不同文化展开友好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上属于一种真正的“国际性”。不过,另外还存在一种令人担忧的“国际性”,那就是表面对所有文化保持宽容性,实际上却轻视传统文化和思想。这种“国际性”所培养出的学生经常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令人羞愧的古代残余;这种教育向下一代所传递的观念是,轻视自己的文化是件酷炫、时尚的事情。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全球“宽容性” 实际上只是他们无法判断的一种表现。中国家长和老师应该避免这种无根的国际教育!


5.jpg

6.jpg

  近几年,不少中国家长向我表达了他们对孩子失去自己文化的担忧。其实,年轻一代轻视自己的文化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中国孩子如轻视自己的文化,则常被描述为“崇洋媚外”,但更准确说来,他们所迷信的是现代性的文化,而不是狭义的西方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在现代西方国家,甚至很多所谓的先进派老师对此也持有消极想法,他们认为让学生读古代文学和哲学经典不仅无用,学生的思维还会受这些“过时”的道德理念的负面影响。不得不说,我们西方社会现在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秩序问题,其根源也正在于学生能接触到的道德、人性、文化价值方面的教育十分有限。

7.jpg

8.jpg

斯明诚老师主持电视节目


  所以,我一直特别希望,中国学生在接触不同文化之初就得以领略其最精彩的部分。但必须强调的是,接触国外精彩文化之前,中国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曾经通过“英语课”,中国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西方文化,英语可谓是传播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我梦想着英语以后也将被视为文化交流的“双行道”——中国学生不仅能用英语了解世界,还能通过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精髓。但英译中国经典并非易事,如古代汉语的一些核心概念“仁”、 “义”、“道”、“气”、“太极”、“命”、“天”等要找到完全准确、对应的英文对译者而言就是极大的挑战。

  不得不说,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对英文本身也提出了挑战,需要英文进行更深入的变革。这就好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文。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接触到现代的西方科学和思想,很多科技、政治、心理、经济等领域的概念尚未产生相对应的中文说法,但得益于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汉语进行了极大的变化和变更,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直至今日,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文化对现代汉语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反观之,如果汉语能变成一种可以表达西方文化的载体,那么英文也可以成为一个能表达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载体。我想,让英文扩大它的词汇和表达方法,让下一代中国学生在学习英文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者的使命。


9.jpg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项目同我心中的另外一个激情有着密切关系,那就是如何用朗读和戏剧表演来帮助中国孩子学习英文。语言学习能采取不同的方法,最传统的就是让学生“循序渐进”,慢慢积累单词和语法,另一种典型是流行的“寓学于乐”,即让孩子通过和外教进行游戏学会简单的交流。这两种途径都有可取之处。英文的确是一门语法比较复杂的语言,但掌握语法和扩大词汇量都是必经之路;另外,那些“快乐教育” 的外教课在提高孩子对英文的兴趣上也是很有帮助的。


  不过,我们也应该对学生的外文学习制定更高标准。什么样的标准呢?那就是我经常提到的“让英语根植于心”。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直觉感”,让他们不仅了解单词、词组和各种说法的定义,而且了解不同单词所传递的感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逐渐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准确地选择最恰当的说法,还能把所思所想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同样,我们也希望给孩子培养对于句型和语言结构的直觉。由此,学生不再需要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去判断写作的准确性,而是凭借所培养的直觉感即可。发展到更高层次,学生甚至对作文的风格和修辞问题也会形成一种直觉。

  有人或许会对这种外语教育理念产生质疑,认为其太过理想。实则不然,这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当然,我们需要学生足够早就开始学习英文。因为过了一定的年龄培养像我所描述的语感的确很难。但学生勤奋和坚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当这两个基本条件都具备,只要采纳准确的方法,培养语感是完全可以实现。


  那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说白了,就是让学生尽早通过朗诵和戏剧表演接触到美的英文。朗诵文本时,朗诵者会将生命感悟融入其中,与此同时,文本所传递的情感成为他/她的一部分。这是我们鼓励年轻学习者接触朗诵的关键原因。在这过程中,通过使耳朵、眼睛、声音、情感和心灵充分参与,文本连同其词汇和语言结构开始深入学生的灵魂中,产生新的意义。正如我常对学生说的那样,通过背诵我们“将英语根植于心中”。


10.jpg


  学习英语时所犯的错误,就是事先对语言学习产生只能逐步掌握的预设:逐渐掌握新的词汇、语法和句型。这种系统的语言学习有其地位。然而,当涉及到背诵时,我们不能期待年轻学习者可以在碰到文本之前,就获得他们需要知道的所有词汇和语法。相反,我们希望尽早将措辞优雅,表达动人,结构良好的英语植入儿童的思想中。

11.jpg

12.jpg


  朗诵开始于聆听。当他人背诵时,我们通过他们声音节奏、停顿、重音的变化体会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当身临精彩表演现场时,观察表演者的面部表情、眼中变化的情绪和身体的语言。最后,学生自己表演,用个人的声音、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将文本带入生活。


  当然早期最适合朗诵的文本就是那些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内容。比起朗诵跟自己文化根基毫无关系又十分陌生的教科书内容,通过快速融入自己文化中有意义的故事,融入那些可以与父母、爷爷奶奶、邻居和朋友讨论的故事,孩子们将收获更大的价值,我们也将看到更显著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我近几年最关心的一些问题都围绕着如何给下一代重新建立真正的人文教育,以及如何让中国下一代学生通过英文学习培养出更深刻的语感、更丰富的表达力,借助英语这个文化载体将中国故事、中国思想、中国价值观传播给全世界。


13.jpg

14.jpg

15.jpg


  所以很容易想象,2018年接触到胡敏教授主编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系列时我心潮何等澎湃。因此,我也特别希望为使用该系列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创造出配套的内容和课程。我入职新航道的时间虽还不长,但在短短的这几月,我已经和同事们开始把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项目落地——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大礼堂里,我们和学生一起用英语朗诵《论语》质朴精辟的语句;在7月夏令营的舞台上,我们跟来自中国各地的学生一同排练列子编写的《愚公移山》。也是在这短短几周,我察觉到学生通过戏剧表演和朗诵更直观地体会到语言和文化学习的密切关系,也在亲身的演绎中感受到那些个收藏于典籍里的方块字所焕发的勃勃生机。未来的路很长……但我相信,通过“用英语讲中国故事”项目,我们定能够为下一代的英文教育和文化培养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热门活动 更多

热门课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