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道 - 用心用情用力做教育!
咨询热线:400-011-8885
投诉电话:400-097-9266
AI客服 精准解答您的学习规划问题

博士如何报考?

2025-10-13    浏览:42     来源:新航道官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011-8885


对于许多希望继续深造的人来说,博士如何报考?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攻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主要有以下6种方式。

1、普通报考

初试(英语+专业课1+专业课2)+复试(面试),这是最常见的读博方式。

学生通过参加全国博士研究生统一考试,过线后进行面试,最后择优录取,就和考研类似。

但也有不同,博士不像硕士那样全国统一招考,每个学校有各自的招考时间,因此需要学生密切关注目标院校官网的博士招生通知或简章。

而且考博是有条件的:

①已取得硕士学位的考生可以直接报考;

②本科毕业工作5年,并在所报考专业的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以同等学力的身份报考。(具体要求可以咨询所要报考学校的研招办老师)

2、申请—考核制

这项政策是2013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大学建立的,现在一流大学已经全部用申请-考核制。

(1)申请制:

免初试(网上报名、提交材料审核)+复试(面试/综合考核),比较公平的考博途径,也是双非研究生的福音。申请制是一种不需参加统考、仅需“申请+审核”的考博方式,比统考方式简单一些。

(2)考核制:

也是免初试(网上报名、提交材料审核)+复试,就是在复试阶段比申请审核多了一个笔试环节。硕士满足院校读博基本条件后,通过院校组织的考核就能读博。

国外的大学本科、博士用的都是申请制,这对想要出国留学的小伙伴也很有帮助。到了博士阶段,不会再要求你考试要考多少分,因为即便你考了100分,如果没有科学研究的能力,也是零。

申请制一般需要学生的个人简历,主要看的是英语能力、科研能力,还需要一些教授的推荐信。

英语能力一般看六级水平,TOFEL、雅思等成绩,或者有没有在国外读过书,或者有没有发表过英文论文等。

科研能力就是看以往做的什么项目,有没有发表SCI论文,或者有什么专利之类的。

推荐信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推荐人在推荐信里一般会谈到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3、硕博连读

一开始就确定了硕博连读,到了硕士的第四或第五学期,通过转博考核确定资格,并以硕博连读的方式进行培养,从研三开始直接进入博士阶段。

这种读博方式不需要通过统考,也不需要完成硕士论文就可以直接读博。

这比以上两种方式少一年,只需5年就可以完成博士生培养,获得博士学位和学历。

因此,想要硕博连读、成绩优秀且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一定要尽早明确目标,提前考虑申请,毕竟竞争对手还是很多的。

4、提前攻博

提前攻博的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并没有确定硕博连读的身份,只是到了论文阶段、开完题才进行博士生的选拔,这种选拔也是双向选择。

与硕博连读方式不同的是,提前攻博的学生需要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

5、直接攻博

直接攻博换言之就是“本硕博连读”,在某些高校、某些学科,应届本科生通过学校选拔,可以跳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直接取得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

这种读博方式一般以理学、工学、医学居多,特别是医生,都得本硕博连读才能打下牢固的医学基础。

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读博的学生,绝对都是学霸!

6、某些特殊计划

这些都是特定高校之间的联合培养和定向支持,响应国家号召,培养人才,不少高三考生就会遇到这个问题。

比如强基计划,这是本硕博联合培养计划,考上了强基计划,学校就会按照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模式进行。

还有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也基本是按照本硕博贯通培养的。

另外医学里面的8年制临床医学,中医学的9年制,也是要一路读到博士。

这些计划的好处是一开始培养规格很高,学生很早就进入实验室,容易出成果,读博时间短。坏处就是一开始没想清楚,可能中间就不想读了,不过一般说来都是有退路的。

以上的几种读博方式通常是学霸级别的人物才能完成的。另外也不适合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去读。

如果你已经参加工作了,强烈建议最好别读全日制博士,读在职博士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提醒大家一点,对于企业家及高管而言,如果打算读博的话,还是建议读在职博士,事业和学习,两不耽误。而读博这整个过程,最终可以真正帮助一个行业专家完成到行业领袖型学者的蜕变。因此,博士如何报考?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职业规划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有原创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归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或商用,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第三方,转载仅为信息分享,不代表新航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原始出处,并自行承担版权责任。
2.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决策依据,用户应独立判断并承担使用风险,新航道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负责,亦不承担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
3.如涉及版权问题或内容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400-011-8885。
资料下载
手机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