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道 - 用心用情用力做教育!
咨询热线:400-011-8885
投诉电话:400-097-9266
AI客服 精准解答您的学习规划问题

拼搏200天,我要考双非!双非院校到底值得考吗?

2022-05-20    浏览:171     来源:新航道官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011-8885

  近年来,随着考研人数的暴涨,多所双非院校热度也随之上涨,甚至出现“双非”报考热度超过双一 流院校的现象。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聊双非热的原因,以及双非院校到底值不值得读?

  #01 双非考研热度有多高?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为21%。2022年「双一 流」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相比之下,双非院校的报考热度上涨,考研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

  在已公布2022年研考报名人数的非双一 流高校中,江西农业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湖南工商大学、长江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报考人数涨幅均超过50%。

  

43ec595dfed5b3adbd22ee9b02edbee2.jpg


  其中,深圳大学以27966的报考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增长率超过了40%;而集美大学报考人数更是从3000余人增至6000人,增幅甚至达到了94.48%!

  

8595009b258cb0d342a758b82cc961f4.png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非考研热”呢?

  #02 双非考研热的原因?

  双非院校实力提升

  随着院校的发展,许多双非院校的部分学科具有了很强的实力!

  

25735d7b6635b1234b9016d80edcf8ef.png


  比如南京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全国排名第 一。西南政法大学在法学学科领域功底深厚,仅次于中国政法大学!

  考研难度增加近年来,考研人数逐年递增,考研的难度和竞争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在这些现实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同学调整心态,作出了更加理性的选择——报考双非院校。

  提升就业竞争力

  面对现下的就业竞争压力,部分同学选择为了“求稳”去“双非”读研。虽然比不上985/211,但在双非院校读研出来后,依然是硕士学历,在就业的时候还是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竞争力。

  #03 双非院校值得考吗?

  研究生招生院校共有800多所(包括研究院),这样算下来,双非院校有700余所,始终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主体。

  面对22考研的“双非考研热”,23考研人难免会有这样的问题——“双非到底值不值得考呢?”好轻松的建议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哦。

  考虑院校实力

  双非院校中不乏专业实力强劲的好学校,而985、211也不代表没有弱势学科。比如,在Z新的学科评估中,理论经济学B类院校有东北财经大学、深圳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在应用经济学A类专业的院校则有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

  就算是双非院校,也是要看专业和导师的。有些双非院校虽然名气没有985、211学校大,但专业和导师实力都很厉害,属于行业翘楚,一点不比名 校差。

  还有个别院校,之所以没有评上985或者211,并不是实力不强,而是因为同一地区有其他学校评上了,这也与国家和教育部的统筹建设有关系,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前段时间,软科发布了2022年“双非”高校排名50强的名单,大家可以把此排名作为参考的维度之一:

  

0208c9bbaf41c425c93af92ecca7d0a4.png


  考虑地区因素

  像北京、深圳、上海等经济发展热门地区,集聚了很多行业里的头部公司,有很多资源和机会。比如深圳大学,学校环境、师资水平都不错,而且因为地处深圳,周围全是腾讯、中兴、阿里分部、联想这样的“龙头企业”,就业机会特别多。

  还有些院校,虽然在全国的名声不大,但在某个省份内认可度比较高,学校和当地很多企业都有合作。研究生毕业后,在当地容易找工作,薪资也好,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考虑未来发展

  不可否认,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表现出对名 校学子的明显青睐。大部分同学考研是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面对大批求职者,通常会把学历作为一个“准入的门槛”。

  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也有很多企业并不是“唯名 校论”。有些岗位或体制内单位,只要求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对学校有硬性要求。这种情况下,有一份研究生的文凭,就能让你拥有一个面试的资格。

  所以,无论是双一 流院校,还是双非院校,读研出来之后都是硕士学历,在就业面前都能提升自身竞争力。

  #写在Z后

  既然选择了考研,也为之付出了很多,我们肯定希望Z后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考虑自身情况,综合就业、院校、规划等多种因素,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加油!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有原创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归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或商用,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第三方,转载仅为信息分享,不代表新航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原始出处,并自行承担版权责任。
2.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决策依据,用户应独立判断并承担使用风险,新航道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负责,亦不承担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
3.如涉及版权问题或内容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400-011-8885。
资料下载
手机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