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道-用心用情用力做教育!
子业务线
全国校区
特别行政区: 中国香港
海外: 东京
新航道 - 用心用情用力做教育!
全国报名咨询热线:400-011-8885
集团客服投诉热线:400-097-9266

如何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这些“中国通”们如是说

2025-09-18   浏览:    来源:新航道官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011-8885
news-ad

在汶川地震灾区深度采访15次;在青海组装太阳能板为农村孩子带去光明;用十多年时间走遍中国大陆每一个省份,只为认识一个真正的中国.......这些都是中国日报外籍记者聂子瑞(Erik Nilsson)的故事。

 

 

他在近日召开的两会记者会上,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欣然提起,王毅引用了他的话: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这句话不仅是一个外籍记者的感悟,更是他亲身经历的总结。

 

成为记者的十几年,聂子瑞亲眼见证了在因地震而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人们如何重建家园,迎获新生;中国的精准扶贫计划如何给青海的一所学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说,讲述中国故事,要到沙漠去,到山区去,到中国人民中去。比起照本宣科,自己亲身经历的中国故事往往更具说服力。这也恰好是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活动中取得良好表现的诀窍之一。

 

那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还有哪些方法呢?一起跟随另外两位老外看看吧!

 

为中国做“推销”的三个诀窍

 

厦门大学美籍教授、“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形象大使潘维廉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4年后,他申请了永居资格,成为福建省第一位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

 

在中国生活的三十多年,已经让他深深热爱上了这片土地,作为一名专业“推销员”,他是如何向老外讲述中国故事的呢?

 

 

老潘曾在帮助中国城市参加“国际花园城市”竞选时,听到一位阅历丰富的欧洲市长说过这样的话:“过去我不知道中国有高楼大厦”,这让他感到非常吃惊。

 

但他同时也意识到,任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有未知的领域。接下来,他把评委团们当成了顾客,耐心地去让他们接受一个和西方媒体报道完全不同的中国。

 

 

除了用这样的想法帮助自己建立自信,不要和他人产生冲突或争吵也是必要的(did not confront them or argue)。

 

 

水善利于万物而不争,聪明的老潘没有与人吵架,但并不代表他放弃了“推销”中国。

 

他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外国人意识到中国人面临同样的问题,并且他们的解决办法富有借鉴意义。

 

更重要的是,老潘将中国故事个人化(personalized my China story),他用幽默的讲述打破了隔阂(used humor, which can help break barriers),带外国人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听完老潘的解释,一位欧洲评审兴奋地赞叹:“我们不知道中国竟有这样的城市。你的城市不仅获得了第一,还让第二名难望项背!”

 

这些故事都被他写进了《老潘写给青少年的18封信》一书里,回想当时的成功,老潘在信里总结道:

 

 

中西对比解释身边故事

 

把中国当成自己家乡的,还有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他在1996年至1998年间,以“和平队”志愿者的身份来到重庆涪陵的一所学校教书。

 

虽然只在涪陵待过短短两年时间,但他已经把涪陵当做自己在中国的“老家”:“涪陵是我开始认识中国的地方,也是让我成为一个作家的地方”“它把我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

 

国外媒体对中国故事的报道,往往十分肤浅,对中国人的描写也非常干瘪,这些故事往往都是一些灰暗的内容。而中国的幽默、生机和活力在那些报道里往往无法找到,这也是何伟决定讲述中国故事的一个缘由。

 

他把自己在涪陵的经历写在了书中,在那个世界对中国认识还十分有限的年代,何伟的讲述就像一个窗口,透过它无数美国人注意到了这个长期被外界忽视的国家。

 

 

在他的故事中,他特别擅长用中西对比的方式,对一些有趣的现象进行解释。

 

 

文学课上,他和学生一起学习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让他们描述中国人眼中的莎翁情人,其中一位中国学生这么说道:她的身材丰满而高挑,小嘴像红玫瑰,眉毛像柳叶儿,手指纤细如葱根

 

这样的阐释让何伟觉得十分新鲜,因为在此之前,他从未听过类似的比喻:

 

 

我们从小到大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天走过同样的路,遇到同样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对身边的一切都习以为常。只有身处异国他乡,感官仿佛才会被周围的新鲜事物所调动起来,进入到敏锐观察的状态。

 

而许许多多的外国人正是从这样一个独特视角去观察中国,为世界带来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看完这些中国通的经历,你知道如何讲中国故事了吗?


CHN Stories 邀您共读中国故事

一起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news-chat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有原创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归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或商用,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第三方,转载仅为信息分享,不代表新航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原始出处,并自行承担版权责任。
2.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决策依据,用户应独立判断并承担使用风险,新航道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负责,亦不承担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
3.如涉及版权问题或内容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400-011-8885。

相关文章

中国故事 | 国产“三蹦子”在美国爆火!盘点那些走出国门的中国“土特产” 中国故事 | 如何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这些“中国通”们如是说 中国故事 | 从牛津到北京,一位英国人与中国结缘的18年 中国故事 | 农民大姐作诗火遍全网,原来三千年前老祖宗就玩遍了“土味文学”

热门项目

免费预约试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意向课程:
请选择
  • 雅思
  • 托福
  • A-Level
  • 留学
  • 考研
  • KET/PET
  • OSSD
  • DSE
  • TOEFL Junior
  • 多领国
  • 小语种
  • 锦秋国际
  • AP
  • GRE/GMAT
  • SAT/ACT
  • PTE
  • 腾飞计划
  • 其他
您的称呼: